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资源 > 高校

山东大学

    山东大学

  • 创办时间:1901-01-01
  • 研究领域:金融数学、晶体材料、凝聚态物理、胶体界面化学、微生物、机械、材料学、心脑血管功能修复、新药制造、中国古典哲学

院校简介

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、学科齐全、实力雄厚、特色鲜明,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,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(A类)。

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。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,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。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,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,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。从诞生起,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、国立青岛大学、国立山东大学、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、山东医科大学、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。百余年间,山东大学秉承“为天下储人才,为国家图富强”的办学宗旨,践行“学无止境,气有浩然”的校训,踔厉奋发,薪火相传,形成了“崇实求新”的校风,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60余万各类人才,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近年来山东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各项事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学校的综合水平和办学质量明显提升,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,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,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,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,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,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,本科招生专业93个,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,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,目前有18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%,5个学科进入ESI前1‰,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学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。2011年山东大学获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,201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47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之一,2020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。

学校规模宏大,实力雄厚。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(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), 形成了一校三地(济南、威海、青岛)的办学格局。现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,15所非隶属附属医院。各类全日制学生达7万人,其中,全日制本科生42268人,研究生26818人,学历留学生1560人。学校汇聚了一批杰出人才,专任教师4530人,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(含双聘)20人,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40人、青年项目入选者12人;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3人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;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27人、青年拔尖人才12人;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。学术实力稳步攀升,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,国家“111创新引智计划项目”6项,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,部委级平台64个,另有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
学校始终坚守“为国育贤”办学初心,形成了结构完整、实力雄厚、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,家国情怀、崇实品格、担当精神、创新素养的“山大基因”广受赞誉。薛其坤、马大为、王小云、彭实戈等4位山大人先后获得未来科学大奖。在历史发展中,山东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。三校合并以来,金融数学、晶体材料、凝聚态物理、胶体界面化学、微生物、机械、材料学、心脑血管功能修复、新药制造、中国古典哲学等学科发展更加迅速,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,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。
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,积极落实服务山东战略,推进服务社会工作,不断探索技术转移工作的新路径新模式,2019年6月率先在国内高校中实施“科技直通车计划”,先后与济南、青岛、烟台、威海、淄博、潍坊、东营、济宁、德州等十六地市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;与中国中铁集团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、山东能源集团、山东重工、山东高速、山东铁投、鲁能集团、浪潮集团、华为公司、海信集团、胜利油田、济南轨道交通集团、兖矿集团等近百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;校地校企共建研究中心、研究院等新型研究平台百余个。发挥学校“一校三地”的办学优势,形成“三地服务三核”服务山东的特色体系,将一流的学科、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科研成果融入经济与社会需求,努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山大贡献。
2021年恰逢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,学校编辑最新一集科技成果汇编,以优异的成果向“百廿山大”校庆献礼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,山东大学以“追求卓越、只争朝夕”的精神风貌,扎根中国大地,厚植齐鲁沃土,深入实施“人才强校、学术兴校、服务山东、文化引领、国际化、一体发展”六大战略,团结一心,开拓进取,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全面深化综合改革,加快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,努力实现“由大到强”的历史性转变,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奋斗!


实验室信息介绍

专家查看更多

成果查看更多

    关闭